顯示包含「Business (公務)」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Business (公務)」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4-10-06

FinTechBury (金融科技與三位一體)

知道還有朋友來這裏,真的很感動。沒有更新是因為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我這幾年翻譯伊本.阿拉比的《智慧珍寶的奧義》(Fuṣūṣ al-Ḥikam;The Bezels Of Wisdom),但我還未完成全書,尚差極困難的最後幾章,所以不敢分心。《智慧珍寶》原書是阿拉伯文,大量引用《古蘭經》和聖訓,又因為有關神秘主義,經常語焉不詳,所以要花很多時間做訓詁的工作。書到後段越來越困難,平添了不少白髮!

幾個月前重遇大學同學林月菁博士,得她幫助找到了台灣的出版社出版大家以前寫的書。《智慧珍寶的奧義》未完成之前,出版社另選了我一本遊戲之作出版,原本戲稱《金融科技夢拾遺》,現叫作《金融科技風雲錄》(FinTechBury Tales)。先旨聲明,這不是我的傳記,而是我在過去十多年所目睹或聽聞的一些有趣的軼事,不時會出現在飯聚上的故事。

金融科技五花八門,但一般分成人工智能、區塊鏈、雲端與大數據(即所謂ABCD,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Blockchain、Cloud和Big Data)。很多人知其所以然,反不知其然,即知道技術開發,但不知道應用的場境,特別是想入行的年輕人。不少年輕人有工程背景,勇敢地開發產品並創業,但卻找不到客戶與投資者。那是因為大家只想著要發達,並沒有反過來去想,這些技術能解決什麼痛點。因此,此書寫的時候更遍重用例與場境,也讓年輕人明白在這「江湖」裏打滾的是什麼人。我刻意把不同的人物與項目融合,為免行家們對號入座,以至將來被追殺 😂

此書在台灣已上市,香港應該十一月有貨,現在可以預訂:


此外,《神學大全的奧義》將出續集,名為《三位一體的奧義》。那又是我譯了兩年多,出版社校對了不止三年的稿子。現在終於面世,我也只能佩服大家的毅力。你可能會覺得花這麼時間討論三位一體,實在無聊。但說到底,過去不少異端都來自對三位一體的詮釋有出入,所以把這問題搞清楚,是不少神學家畢生的努力。《三位一體的奧義》是聖多瑪斯《神學大全》的第二節,我亦只是翻譯與解釋,內容並不是我的創作,所以應該不會生出另一個異端邪說吧!

為了此書的出版,出版社塔冷通將用網上直播舉行解讀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時參加:https://www.youtube.com/@talentum.livingfaith/streams



2022-11-13

Collapse (FTX之死)

剛開始在德勤創立亞太區區塊鏈實驗室的時候,我已經堅持不做加密貨幣的業務,亦不斷在不同場合叫大家不要投資,甚至當內部的高層給我壓力時,我也是一步不讓。這是因為我認為匿名的加密貨幣交易,是罪犯洗黑錢的天堂,所以我一直只專注於企業區塊鏈的應用。

由於加密貨幣的交易是匿名的,所以很多網上的欺詐、勒索、甚至暗網上的買兇殺人,都以此作為支付方式,特別是比特幣和以太幣這些流動性較高的加密貨幣。罪犯犯罪後得到的比特幣,並不能用來吃飯,除非有投資者用現金去買他手上的比特幣。所以每一個買加密貨幣的人,其實就是在為犯罪者提供流動性。

到非同質代幣(NFT)這種數字資產出現的時候,我立即想起傳統用古玩洗黑錢的手法:罪犯的僱主可以用很低的價錢把古玩賣給罪犯,到罪犯完成任務後便用高價賣回給僱主。同樣的操作也可以用來走資,讓貪官把黑錢跨境送到海外。由於古玩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花入各眼,你用什麼價錢交易並無標準,於是便能輕易通過收入來源的審查(Source of Fund Proof)。NFT會讓這種洗黑錢方法變得更容易、更高速、更安全。所以當我為企業做這一類項目時,必須非常注意「瞭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的設計。投資者則必須清楚代幣背後資產的真實價值。就像你買了一首歌的代幣,是否便等於你擁有那首歌的版權?若有人把物業代幣化,說會把租金分給持幣人,你又如何肯定他真的擁有該物業的業權?若他收租後不把租金分給你,你能追討嗎?又有什麼方法在他用代幣集資後便把物業賣掉?若他要先集資才買物業,那這是否非法集資?如何保證集資後他不會捲款而逃?這些風險並不是構建一個網站,然後侃侃而談便能解除的。


可惜隨著經濟大環境變差,數字資產的交易成了支撐金融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支柱。今年香港金融科技週便邀請了FTX的創辦人SBF(Sam Bankman-Fried)作為主講嘉賓之一。但之後兩星期不到,FTX就破產了。FTX當初在香港成立,後來搬到巴哈馬,曾經是世上第二大的加密資產交易平台,排名僅次於幣安(Binance)。 為何FTX會破產呢?以下是網上公開的資訊加上我的一些估計。

一直以來,在區塊鏈上進行數字資產的交易,都要付很高的交易費(像在以太坊交易,需要用以太幣支付交易所需要的Gas),因此當交易所的客人要買賣數字資產時,像FTX這種交易所並不會真的幫客戶買賣,而是先在客戶之間配對買賣的交易,才再把淨倉位拿到市場上平倉。我們稱這些交易所為「造市商」(Market Maker),這樣交易費便能大大降低。FTX為此發行了一種加密貨幣,叫FTT,讓客戶在付交易費時用作支付的方式(等於讓客戶預購未來的交易費),費用便能打折。不過,對造市商來說,有一個很大的誘惑:就是完全不平倉,和客人對賭。若你認為加密貨幣會升,當客人要賣的時候,你會裝作已經賣掉,在賬面上讓客人看見現金,實際上卻依然持有大量的加密貨幣,即所謂「坐盤」。因此,傳統的造市商必須控制客人的資產與公司手上的資產之間的缺口,絕對不可以超過儲備所能支持的額度。

這次FTX的倒閉,導火線是對手幣安的突襲。幣安在FTX初創時,也有入股,因為他們關係很友好。後來當他們成了世上最大的兩個交易所時,一山不能藏二虎,幣安便決定退股。FTX沒有讓幣安拿回所有的錢,而是一些現金加上值廿億美金的FTT。到了十一月二日,加密貨幣資訊網CoinDesk上流出文件,懷疑SBF自己的對衝基金公司(Alameda Research)買入了大量的FTT,即是懷疑SBF用基金客戶的錢去托高自己另一間公司(FTX)的市值。

幣安於是宣稱要拋售手上這些FTT,造成市場恐慌。開始時大家以為SBF的對衝基金有能力托市,怎料那公司的資產真的含有大量FTT,在FTT價格大跌的情況下(一天蒸發了六十億美元),對衝基金資不抵債,隨時破產。幣安想著自己奸計得逞,應該可以輕鬆地把最大對手吞併,於是宣布收購FTX。就在幣安進行購併時,卻又發現FTX並沒有清楚地把客戶的資產與公司的資產分隔開來,那本是(坐盤)造市商慣常的做法。換句話說,FTX拿了客戶的錢去賭錢,輸太多了便無法填回資金的缺口。幣安看見這個無底深洞(八十億美元),立即取消收購,FTX唯有破產。作為有限公司,還要跑到巴哈馬註冊,相信SBF會毫髮無損,繼續享受富裕的生活(估計他會損失94%身家,卻仍餘下9億美金資產)。曾經用交易所洗黑錢的罪犯,亦早已拿著現金享受人生。真正損失的,就只有普通的投資者。大家不單止輸了錢,還間接地幫助了罪犯。所以我才一直這麼反對大家投資毫無監管的數字資產市場。

金融業有著諸多的監管要求,大家都覺得十分煩厭。然而,這些要求都是從過去百多年間一個又一個的金融危機裏積累下來的教訓。數字資產從業員想把一切推倒重來,等於要重新交過學費,最終卻是由無知的投資者來買單。

2022-05-04

Post-Pandemic (七不堪)

最近疫情放緩,大家又可以上班上學去,不用再在家工作和聽課了,實在可喜。疫情對社會和經濟都有很大的打擊,所以若大家仍能支薪上班,相信亦非常感恩。不過,我偏偏想起一位人兄,若生於今天,便肯定會很不爽,那就是:稽康。

稽康是魏國人,太太是曹操的曾孫女,因看不過眼司馬昭之心,決意退隱山林,與好友山濤一同成了「竹林七賢」之一。然而,山濤後來又再出仕,還舉薦了稽康。稽康於是憤而和山濤絕交,寫下了有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書中談到出仕做官有「七不堪」,即難以忍受的七個地方。對幾個月來都在家工作,現在忽然要上班的人來說,不知會否有些共鳴?

魏晉版 後疫情版
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稽康喜歡睡至「自然醒」,在家工作時只要沒有會議,亦隨時可小睡片刻,現在便不成了。稽康說,自己不睡到爆膀胱都不起床的(「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
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 稽康是「行山銀行」的一份子,叫他每日打卡,實在為難。
危坐一時,痹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每天坐八、九小時坐到坐骨神經痛,還要三十幾度天時穿西裝,見客戶見上司,苦也。在家工作時,就算視像會議,稽康也不過上身一件襯衫。下身嘛,誰會管?
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 別看稽康一封絕交書都寫了一千七百幾字,其實他(自稱)從不喜歡寫信。現在公司卻有滿桌的文件等待著他。
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爲重,已爲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 疫情其間紅白二事都從簡,不算太熟的親友,在面書留個言便是。現在又再要奔走送禮了。禮送少了還要被人投訴。
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限聚令」對稽康這種(自命)清高的人來說,真是一大喜訊。除了不用在辦公室說是道非,還不用下班後諸多應酬。今俱往矣!
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煩其慮,七不堪也。 對稽康來說,做人最緊要簡簡單單,可惜一旦又再上班,便又紛紛擾擾無事忙了。

重新上班的稽康,可真是生不如死啊!

2018-04-14

Travel (驛馬)

驛馬犯流年,十八個月三級跳升,在飛機上睡的時間比上床睡的時間還多。

今天工作需要的,已不再是知識與經驗,而是體力而已!

2016-03-17

Blockchain (區塊鏈)

連續寫了一陣子哲學,來寫點別的。

最近「區塊鏈」(Blockchain) 成了金融科技界裏一個很熱的話題,原因是中國人民銀行在一月時召開了「數字貨幣研討會」,行長周小川、副行長范一飛與花旗銀行、德勤等都有出席,可想而知中央有多重視「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等的應用。話說人行早於 2014 年時便開始研究了。

那究竟「區塊鏈」是什麼呢?它其實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比特幣」(Bitcoin) 背後的技術。網上對這些貨幣的加密和運算都有詳細論述。然而,我發現每次有新技術出現,大家都在討論手段,卻很少人解釋目的。因此,我又拋磚引玉,在這裏嚐試解釋一下。

講到貨幣,就要由古時以物易物說起。那時候我用一隻雞換你一隻鴨,是很公平的,因為我無法不付出勞力便變出很多雞,把你辛苦養大的鴨都換走。

後來,我們有貨幣,如貝殼與金幣。那時候,誰擁有沙灘或金礦,他便可以不勞而獲,把別人努力的成果換走。為了民生,政府唯有把金礦銀礦收歸國有,嚴禁私採

然而,怎樣禁,也禁不住有人在森林裏發現一個金礦或去河裏淘金,否則三藩市不會興盛起來。因此,政府唯有印製私人印不出的防偽鈔票

說來說去,貨幣的關鍵,就是個人不能大量生產,非否就會社會大亂,通貨膨脹,百物騰貴,貧富不均。

自從政府印製鈔票後,政府便變成社會大亂的根源。每當一個政府要不斷打仗或極度貪腐,便會不顧一切地亂印鈔票,結果在民國時期通脹達每月三倍的速度,而日本軍票更全是廢紙。

時至今日,貨幣早就數碼化,由銀行的系統儲存。銀行就算沒有實質的現金,也可以把錢貸給你,方法是把你戶口的結餘更新一下。於是,銀行就成了社會大亂的根源。一家銀行所擁有的現金,只是所有客戶存款的五分之一。若大家跑去「擠提」一家銀行,沒有一家能不倒閉。若然銀行倒閉的話,你的財產便隨即消失。畢竟,那只是一個硬碟上的數字。今天,世界最硬的貨幣--美元,也是由聯儲局操控的;而聯儲局,並不是政府部門,而是由銀行組成的。

隨著銀行取替了政府,掌握了貨幣的控制權,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出現了:政府會破產。今天的政府,如希臘等,失去了隨意印製鈔票的能力,所以會破產。

不過,銀行也會出現過度投機,以至威脅到升斗市民的情況。因此,像在雷曼事件時,政府必須救銀行,否則大家的血汗錢便全變廢紙。

你說你把錢都換成黃金,是否很安全?問題是,你的黃金存在哪?你不會放在家吧?若你把黃金存在交易所,你怎知道交易所沒有把你的黃金拿去投資或炒賣?

不論是政府、銀行或交易所,他們都可以騙你,都可以倒閉。我們稱此為「交易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見過這麼多風浪,我們新一代不信權威,不信政府,不信銀行,不信交易所。大家信自己,亦即民眾。這,就是「區塊鏈」與「比特幣」出現的原因。

很多人聽過,有人專門用超級電腦從事「比特幣」的挖礦,又有人因炒賣「比特幣」致富或破產。這些,都不是「比特幣」出現的目的。

它的目的是,把你擁有多少錢的記錄,交還到你的手上,而不是存在銀行系統裏,或依靠政府印製的鈔票。

這裏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如何防止你在花錢後,為自己錢包無限充值?

若你手上有的是張銀行信用卡,那你在刷卡後,商戶會立即通知銀行,等銀行確認你的結餘更新了,才把卡還給你。你跑去另一間商戶刷卡,他們在通知銀行的時候,銀行會告訴商戶你沒錢了。

現在若把銀行拿掉,你把錢給了甲,又同時給乙,乙沒法知道錢已被甲收下了,那便變相等於印銀紙。所以當初開發「比特幣」的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利用了一個叫「分佈式賬薄」(Distributed Ledger) 的概念,即把你每次花錢收錢的紀錄,發報給全世界能處理「比特幣」的電腦。要看這個紀錄,要先破解一條複雜的數學題,最厲害的電腦也要七至十分鐘才能算好。如果這段時間裏,你又花同一筆錢,那等不同的電腦以不同的速度算好後那數學題後,你錢包的紀錄便有出入,那這筆交易便作廢。若然沒有出入,大家便把新的交易或叫「區塊」串連在以前的交易之後,成為一條長長的交易紀錄鏈,這就是「區塊鏈」。

那等於說,你每次用「比特幣」做交易,便有千千萬萬的電腦做證人。這些證人要花很多運算力與電力,因此會被獎以一個「比特幣」。這就是為什麼它們又被稱為「挖礦機」。當然,有人專門用這些電腦去生產「比特幣」,但它真正的價值在於做證人。這樣,你的資產與交易便不會因為一、兩間銀行的倒閉,甚至政府的破產而消失。在一些政府信譽度低或銀行不普及的地方,「比特幣」便特別快地流行起來。

回到信用卡的例子,由於銀行擔任了公證人的角色,所以一般會收商戶 2-3% 的交易費用。在金融體制不健全的非洲,匯款的成本高達 12%。然而,「比特幣」的證人某程度上是義工,因此「比特幣」的交易成本特別低,對很多商戶與消費者來說都很吸引。

其次,由於每筆消費都公告天下,所以政府亦不怕你逃稅。試想,不少自營業務如的士司機,由於收的是現鈔,政府是無法得到其收入證明的。「比特幣」與「分佈式賬薄」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想像,這會是人民銀行有興趣的地方。

不過,「比特幣」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逆轉。如果你發現有一筆信用卡簽賬不是你簽的,你是可以要求銀行把交易撤消,還原結餘,損失由銀行承擔。用了「比特幣」,交易一旦被各方證人確認,便紀錄在千千萬萬部電腦裏,好像明星淫照一樣,無法消除。說到底,「比特幣」就是要取替銀行,所以沒有人會像銀行一樣承擔欺詐的損失。其實銀行的部份收費,也是用來為顧客買保險。

一如既往,為了簡單明瞭,以上內容難免不夠精準,只能當作是引子,大家可再在網上作進一步的搜尋與研究。

2016-01-08

Dana (布施)

若伊隆.馬斯克 (Elon Musk) 能如此成功,那創業者是否要像他那樣先變成一個暴君?也許吧。

不過,佛陀曾說,這世界有三種布施,有無量功德:財施、法施、無畏施。

作為一位僱主,你出糧,養活下屬們以及他們一家,是「財施」。你努力讓公司生存,好能定時發薪,免於倒閉,甚至年終有花紅,實在功德無量。

作為一位創業者,你為下屬賦予生命的意義,給予他們挑戰、機會、資源、動力等,讓他們成長,更花精神培訓他們,幫助他們超越他們自己,是「法施」,更為殊勝。

作為一位領導,若能控制自己的焦慮,讓員工上班時不用擔驚受怕、如履薄冰;著急的時候能避免人身攻擊、動輒以罰款甚至辭退作威脅,弄至人心惶惶,戰戰兢兢,可算是「無畏施」。

馬雲、伊隆.馬斯克、喬布斯 (Steve Jobs) 等,肯定達到「法施」的地步;至於莊偉忠,應該就是「無畏施」了。布施,要自己先擁有;施「無畏」,必先自己無畏。莊偉忠明知一田百貨瀕臨倒閉,仍然接受這份工作;面對日本海嘯、輻射污染,都依然樂觀面對,甚至親身到日本採購新產品。如此無畏,才能作「無畏施」。

2016-01-04

Entrepreneur (創業者)

趁著假期,讀了幾本關於管理的書,其中有三本很值得推介,特別適合那些經常想著創業的朋友。

一本是《阿里傳: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Alibaba's World: How a Remarkable Chinese Company is Changing the Face of Global Business),一本是《硅谷鋼鐵俠:伊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好像還未有中譯本),而最後一本是《不開會的 CEO》。不少人早已讀過這幾本書,書中的金句名言亦早被轉載至汗牛充棟,隨便在網上搜尋就能知道書中大概,因此我亦不打算拾人牙慧。我只想分享一下一個少少的感悟:創業者的特性。

馬雲、伊隆.馬斯克、莊偉忠三位分別在不同的領域創業,都擁有亮麗的成績表。眾所周知,馬雲是中國亞里巴巴、淘寶網、支付寶等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今天則是美國特斯拉 (Tesla) 電動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 及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的創辦人。莊偉忠則現任一田百貨的行政總裁,曾經創辦安信信貸並賣了給渣打銀行。他們的文化背景不同,從事的工作不一樣,性格也不一樣。馬雲搞的是電商、科網;伊隆.馬斯克是工業家,生產汽車、火箭;莊偉忠則從事傳統服務業。馬雲是很有幽默感的銷售專家,讀書求職都不太成功,剛開始時只能勉強靠教英文維生。伊隆.馬斯克是暴君,也是天才學生。他過目不忘,年紀小小便能把整套百科全書記下。如果不是為了創業,早已是史丹福大學的物理博士。莊偉忠則做過六種行業、十四間機構、中資英資美資日資等公司都服務過,保持每年讀六十本書。他出名沒架子,每逢優惠日便和前線員工一起拾紙皮、購物籃。不單止這些客觀的背景有所不同,他們的管理風格甚至自身性格,都是南轅北轍。

舉個例,在《阿里傳》裏,有所謂四十個教訓,其中提到團隊的履歷表並不重要,最重要是有團隊精神,能互相合作;馬雲常自嘲,自己也畢竟只是個不懂科技的英文老師。伊隆.馬斯克則相反。他寧願三顧草廬請一位諸葛亮,都不會忍受三個臭皮匠。他理想的員工是那些不用和人合作便能獨力完成工作的天才程序員。莊偉忠呢,則堅持轉工不帶舊部,努力把原班人馬的潛力發揮出來。在對待員工的態度上,反差就更加明顯。馬雲初初裁人的時候,會痛哭;伊隆.馬斯克則連對自己忠心耿耿、胼手胝足服務了十二年的助理都裁掉。個人的犧牲程度亦是不一樣。馬雲為了事業忽略了兒子,以至兒子終日流連網吧;伊隆.馬斯克可以一天只睡一小時,花在飛機上的時間比任何地方都多,結果離婚兩次。莊偉忠呢,朝十晚五,還不時早退,有美滿家庭。這樣看來,成功好像並沒有一個定律,難道只是靠運氣?

當然,你可以說我是用億萬富翁與一位本地打工仔比。若論身家,相信莊偉忠與前兩位總裁是完全沒法比。然而,若創業為的是快樂與成就,我倒覺得他們三位都值得參考。表面上,他們是完全不一樣的領袖。實際上,他們有著一個共通點,就是:強烈的信念。不是要名成利就、腰纏萬貫的信念,而是自信能解決一個問題的信念,以及伴隨而來的價值觀。

馬雲並不是為了發達才成立亞里巴巴的。他曾經說過,如果當初有其他選擇,就算早知有今天的輝煌,他也不會創業。他當初看見的問題,是眾多國內的中小企,無法有效地把產品賣往全世界。他於是成立了「中國黃頁」,讓外國的客人認識中國的廠商。他甚至曾想過與政府合作,推廣商貿。亞里巴巴可謂他最後的選擇。為了這個目標,他依靠極低薪水,捱了很多年,才最終於成功。很多人沒想過的是,「中國黃頁」早為他賺了五百萬。那是二十年前的中國。如果他要發達,他早已完成目標。他大可用那五百萬在湖邊買一打物業收租,從此泛棹西湖,享受人生。

伊隆.馬斯克也不是為了發達才成立他的帝國的。信不信由你,他是覺得人類繼續待在地球的話,遲早會滅亡。所以他努力開發廉價火箭、太陽能、以及電動車與其他交通工具,讓人類移民火星。他甚至與專家討論如何改造植物基因,讓它們能在火星生長,把火星綠化。他為了這個目標,不斷鞭策他的團隊,創造一個又一個工程界的奇蹟,大大減低航天科技與電動車的成本。為此,他多次瀕臨破產,壓力大到會在睡夢中尖叫。同樣,他早於 1999 年時便以三億美元的高價賣掉他與弟弟所創辦的 Zip2;再於 2002 年時以十五億美元賣掉他與合夥人創辦的 PayPal。任何人有這樣的身家,都不用幹了吧?可他卻把所有賺到的錢,全投入到自己的火箭公司,到了要考慮把岳父母的屋子都按給銀行的地步。對他來說,錢,不過是幫助他解決問題、實現夢想的工具。為此,他寧願舉債,都不肯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上市,以免有其他股東為了短線的利益而阻礙他的計劃。

莊偉忠與友人創辦安信,運作了六年,於 2004 年賣給渣打。你道賣了多少錢?九億八千萬。如果你是創業者,有這個成績,也可以收工了吧?為什麼還要去一家瀕臨倒閉的超級市場,趟這渾水?他就是覺得「型」。他不帶舊部,把一田起死回生;他不理數期,提早付款給供應商;他不打領帶、不定銷售目標、不開無謂的例會。當日本海嘯後出現核洩漏問題時,他跑到日本去入新貨,搞日本食物安全的推廣,務求協助日本大受打擊的農民。他是以「俠客」自居,講情義,專門救急扶危,著重的,是長遠關係。不論是與員工還是供應商,他都不希望為了面前的利益而犧牲長遠的關係。

就如我多次寫到,財富,是副產品。就算快樂,也是副產品。只要你真心想幫別人,解決別人面對的問題,其他的自然都給你。相反,如果你是因為不滿所任職的公司、頂頭的老闆、或每月的薪水,你還是轉工吧。別貿貿然創業。為了發達而創業,我不敢說一定失敗,但大部分情況下是不會成功的。到你發現了很多人都在面對一個問題,無法解決,而你又可能有方法,並願意犧牲一切去解決這問題時,那你就可以去創業了。

2015-10-06

CEO (帝王之學)

最近與幾位相識多年的老朋友聊天,都是一間公司或一間機構的負責人。有新官上任的,有窮極思變的,也有意興闌珊的。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人,學名 CEO,俗稱「老闆」,想必是意氣風發吧?卻都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

說到底,只有用自己的錢創業的才算是真正的老闆。若你有合伙人、有找人融過資、或是背後有控股公司,那你上面還是有終極的老闆,即所謂董事會。董事會的董事們一般早已賺過第一桶金。他們把錢押在你身上,不只是為了利,也是為了名。例如想在內地股熱炒的時候摻一腳,或想成為新興科技界中的一員見見報等等。曾聽過某退休總裁,腰纏萬貫,卻沒搞過上市,自覺和老朋友打高球時搭不上嘴,因此去了搞創投。也有退休高層,為了再戰江湖,到非牟利機構撈個董事會主席來出出風頭。

姑勿論動機如何,結果都一樣:首先,董事都想用最少的投資,贏最大的彩頭。於是,作為 CEO 的,搞盡腦汁簽單賺錢,公司資源卻沒法投到賺錢的項目上,反而用在裝修門面上,因為這樣才能讓董事在投資人心裏留下印象,幫助上市,或在朋輩間揚威。甚至有位董事,要求 CEO 把自己的物業租下來,然後把錢都用來裝修那物業。情況好一點的,就是要求 CEO 把資源投放到高新科技的開發上,卻又同時要求收支平衡,不用增資。CEO 於是天天為現金流而煩惱。

其次,董事們大部分都不太明白「管治」(Governance) 與「管理」(Management) 的分別,特別是在人事問題上。董事們總擔心 CEO 會把自己的錢花在他的親朋好友身上,於是無論聘用與辭退,甚至事無大小,都要一一過問。當 CEO 的,營運的大多是初創企業,無名無利,不是親朋好友,又有誰願意放棄高薪厚職來趟這渾水呢?

最後,就是管理上的痛苦。董事們投錢,當然有個對回報的期望;每當有延誤,自然開火炮轟。然而,今天的員工,受軟不受硬;你來點辣招,他們就不幹。最狠的,是整個機構的員工罷工,要求與董事會對話。董事們當然就怪 CEO 沒有作好橋樑的角色,弄到這般尷尬的田地。總之,CEO 就是左右不是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夾心人;承擔所有老闆的壓力,卻沒有做老闆的自由與快感。

這個時候,我就會介紹朋友們讀《莊子》。

年輕時不懂,以為《莊子》是武術秘笈,甚至是教人得道升仙、長生不老的經典。不是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嗎?不就是教大家打通任督二脈?卻沒留意,《莊子》多次強調生死不過是自然規律,長短也不過是相對而言。先秦諸子著書立說的對象,主要是帝王。有些作者是希望能被君王重用,飛黃騰達;有些則希望能被聽取,止息干戈。因此,一天未站在領導的位置,不管是大領導還是小領導,便不容易理解他們的著作。

《莊子》的對象,則很多時是地方儲候與有識之士,告誡他們別因為貪戀名利而最終把命玩丟了。特別是在《雜篇》。以下是一些精彩節錄,白話部分為陳鼓應教授的語譯。

背負一個團體的擔子是很重的。田子方是一位逍遙得道的人。當魏文侯見過他之後,感歎地說了一句:「夫魏真為我(魏國真是我的包袱啊)!」《田子方》。

那,當初為什麼又要來受苦呢?《徐無鬼》有這麼一段,讓我拍案叫絕:

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 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筋力之士矜難,勇敢之士奮患,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

農夫無草萊之事則不比,商賈無市井之事則不比。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百工有器械之巧則壯。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此皆順比於歲,不易於物者也。馳其形性,潛之萬物,終身不反,悲夫!

智謀之士沒有思慮的變化就不會快樂,口辯之士沒有議論的程序就不會快樂,好察之士沒有明辨的事端就不會快樂,他們都受外在所拘限。 招搖於世的人立足朝廷,中等的人以爵祿為榮,筋力強壯的人以克服阻難自矜,勇敢武士奮發除患,戰鬥英雄樂於征戰,山林隱士留意聲名,講求法律的人推廣法治,重視禮教的人整飾儀容,崇尚仁義的人貴在交際。

農夫沒有耕種的事就心不安,商賈沒有貿易的事就不快樂。眾人有朝夕的工作就會自勉,百工有器械的技能就氣壯。錢財不能積聚而貪圖的人就會憂慮,權勢不能掌握而狂徒就會悲傷。執迷於權勢財物的人喜歡變亂,遭逢時機而後有所用,〔這種人〕不能安靜。這些人都是逐時俯仰,拘限一事而茅塞不通的人。馳縱身心,沉溺外物,終生不悟,可悲啊!

反觀我的朋友們,本來都在大機構裏有份穩定的工作,卻總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才能,虛渡著光陰;再給別人捧一捧,就飄飄然地答應了這份苦差,最終騎虎難下。為什麼不能一走了之呢?因為公司初創,無論客人與員工,當初都是仗義幫忙;走到今天,早已是一屁股人情債啊!

市南宜僚便曾勸魯侯別再戀棧權位,放下一切,浪蕩江湖。他舉了個例子:狐狸和豹子,行動已經很小心,洞穴亦很隱蔽,為什麼仍免不了被補捉呢?說到底就是因為它們的皮太珍貴了。朋友們的「皮」,就是他們的履歷、他們的名聲。其中一位,太太得了癌症,都不肯把佔用他所有心力的工作辭掉,也是因為捨不得辛苦建立的公司品牌與江湖地位。

魯侯把話說白了:「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那裡路途幽遠,沒有人民,我和誰作伴?我沒有米糧,怎麼能夠到達呢?)」市南宜僚說:「少君之費,寡君之,雖無糧而乃足……故有人者累,見有於人者憂。(減少你的費用,節制你的慾念,雖然沒有糧食,也夠了……所以役用別人的就有累患,被人役用的就有憂患。)」《山木》

「負累」與「憂患」還不是最大問題,「憤怒」才是最大的敵人。一旦你成為領導,無論你多能幹,你都需要透過別人才能把工作完成。一旦你有壓力,資源又不足,怒氣便會不受控制地冒起,每天都在挑戰你的修為,殘害你的身體。所以市南宜僚接著說: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並起船來渡河,有只空船撞上來,雖然有性急的人也不會生氣;假如上面有一個人,就會喊著:『撐開,後退!』喊一聲聽不見回應,再喊一聲仍然聽不見回應,於是第三聲就一定惡聲惡氣地隨口罵起來。起先不生氣而現在生氣,這是因為起先空船沒有人而現在卻有人。人如果能以『虛己』的態度悠遊於人世,誰能夠傷害他!

領導是寂寞的。每天來見領導的人,總是有一大堆要領導解決的問題,以及一大堆虛假的說話。難得有人和魏武侯真誠地聊聊天,魏武侯便開心不已。下屬不明所以,徐無鬼解釋道:「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 (很久了,沒有人用純真的言語在我君主的身旁談笑了啊)!」《徐無鬼》。

其實,員工也不是存心要欺騙領導,只是實在壓力太大了 (據說諾基亞也是這樣倒下的)。《則陽》裏有很清楚地說明了問題的本質:

匿為物而過不識,大為難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遠其塗而誅不至。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

隱匿真相而責備百姓不知,製造困難卻歸罪人民不敢做,增加事務卻懲罰人不勝任,延長途程卻加誅人的不能達到。人民知窮力竭,就以虛偽的來應付,〔人君〕常做偽事,士民怎能不虛偽呢!能力不足便做假,智慧不足便欺騙,財用不足便盜竊。

明知負累,卻退不下來,那有修養的人應該怎辦呢?《庚桑楚》裏描述了一個「天人合一」的領導:不單寵辱不驚,上下調和,隨機應變,就算因為劇情需要而發怒,也只是裝作憤怒而不動真氣。這個目標好像比一走了之更難。這,就是帝王之道,真正的「內聖外王」:

介者拸畫,外非譽也;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夫復謵不餽而忘人,忘人,因以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刖足的人不拘法度,超然於毀譽之外;徒役的人登高而不怖懼,超然於死生之外。解除了怖懼的心理使精神無所負擔而超然於人我的區分,超然於人我的區分,這便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了。所以能做到崇敬他而不欣喜,侮慢他而不憤怒,只有合於自然和氣的狀態才能這樣。怒氣雖發並不是有心的發怒,那麼怒氣出於無心而發了;在無為的情況下有所作為,那麼這我作為是出於無為了。要寧靜就要平氣,要全神就要順心,有所為要得當,就要寄托於不得已,應事出於不得已,便是聖人之道。

2015-01-30

Options (一個承諾的價錢)

這半年來,因為工作關係,我把自己迅速武裝成市場風險管理的專家,日以繼夜地苦讀 Carol Alexander 教授一套四本的大作:Market Risk Analysis

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就像在學梵文和拉丁文一樣,每一頁每一句都像火星文。最近我終於開竅,看著一堆堆的符號,竟能明白它背後的意思,例如當咒語「φ (m - V) dt」出現時,就代表一個東西的價錢雖然波動,但總是圍繞著一個平均數波動 (如利率),而不會隨機地越跑越遠 (如股價),即所謂「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

儘管我讀得很過癮,我並不打算在這裏和大家分享這些甚為變態的東西。我只是在其中一處明白到一個道理:一個承諾的價錢

如果我答應你,並立下一紙合約,承諾無論你手上的東西明天值多少,我都會用今天的價錢和你買。那這張合約值多少錢?

譬如說,你手上的是一塊金幣,今天值 100 元。若明天只值 90 元,我都仍然用 100 元和你買,那你等於賺了 10 元,因為你可以用我給你的 100 元裏的 90 元,買一塊金幣給我,自己袋下那餘下的 10 元。但如果明天金幣升值到 110 元,那你亦不會把它用 100 元賣給我。所以你是穩賺的。你等於向我買保險,保證這塊金幣的價值不會下跌到低於 100 元。這張保險合約,叫「期權(Options)

至於我,如果我知道金幣好有可能跌到 90 元,為了提供這個保險,我會向你收取 10 元保險費,叫權利金 (Premium;和保險一樣)

如何計算權利金,亦即計算一個承諾的價錢,成為了一大群博士們過去幾十年的研究目標。上面一句「可能跌到 90 元」便是關鍵。我們只能透過過去金價的波幅來預測未來的情況。我們用一個簡單標準:如果這金幣在過去的一段日子裏,68% 的時間是在 90 至 110 元之間波動的話,我們說它的波動性 (Volatility) 是 10 元。

不難想像,波動性越高,我要收的保險費越高。如果金幣 68% 時間只在 99 到 101 元之間波動,那我可能只收 1 元權利金;但如果波幅在 90 至 110 元之間,我便要收 10 元,就是這麼簡單。早期的教授們於是創造了一條用「波動性」計算「權利金」的方程式,史稱 BSM (Black–Scholes–Merton) 模型

後來人們發現,波動性並不是常數。它其實與金幣 (Underlying Asset) 的價值有關。若金幣升值,投機炒賣的人便多起來,波動性便會升高,變相權利金亦會提升;若金幣貶值,則大家離場,波動性變低,權利金亦會降低。股票卻相反:若股市大跌,大家恐慌,波動性反而會升高,權利金亦會提升。外匯買賣則因為一隻貨幣升等於另一隻貨幣跌,因此波動性與權利金的關係是對稱的。

除了背後金幣的價值,合約到期日的長短亦有影響。金幣價值在一天之內的升跌,可能只有 1 元,但十天之後,便可能會累積到 10 元。時間越長,波動的幅度自然越高。因此,BSM 模型被改了又改,去計算期權在不同的資產價值、行使價、到期日等等時,所應收取的權利金:


不好意思,儘管我已跳過不少技術用語,但仍寫了這麼多無謂東西。其實我只是忽發奇想:原來一個承諾的價值,和在什麼時候兌現,以及背後現貨的價值,很有關係。

若你對一位在市場上有很多人追捧的的美女說,無論她一年後變成如何,她都可以要求你娶她,那是一個很「便宜」的承諾;但若改成十年後行使的話,那風險便很高,這個承諾就值錢了。相反,如果換成是一個美女向一個宅男承諾,那無論年期如何,這個承諾的價值的波幅都不會很大,因為背後資產的價值本來就不高。

所以,當有人說,無論你七老八十時變成什麼樣子,都依然愛你,那是一個超級昂貴的期權。由於價值太高,發行這承諾的人的「違約風險」(Default Risk) 便很高,亦即很大機會不會兌現。因此市場上才出現了如「信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等進一步的保險產品。然而,若一個人承諾愛你一世,卻在你年老色衰時離你而去,那誰又可以賠給你呢?又能賠些什麼呢?

我嘛,一邊讀 Carol Alexander 的火星文,一邊就儘在想這些無聊東西,連這個網誌都沒時間更新,《中論》系列就更加要暫停一下了。

2014-01-08

Presentation (演說)

最近有初出茅廬的年輕同事找我,想學銷售與演說的技巧。愚見認為,那些眼神、語調、手勢等等的東西,是有影響,但只是枝節,不是根本。

銷售或演說的成功,在於你有沒有故事要講。如果你的故事,能夠感動你自己,它自然能夠感動台下的人。最近家母轉寄了衍藏法師這段演說給我們,一看,片長五十分鐘,我便覺得我不會看完。怎料一開始播,我便動也不動地坐了五十分鐘。在這五十分鐘裏,法師並沒有怎樣移動過,也不見得運用了什麼技巧,卻能把聽眾吸引了。仔細留意,她手上的提示卡,只有寥寥三、四張,與我們一般準備幾十頁 PowerPoint 的演說相比,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那是因為,這是個真實的故事,是法師忍辱四十年的成果。還有,修道人的平靜、謙遜與幽默,是無聲無息地透出來的,能慢慢地感染身邊的人。我們眼中厲害的演說家、講者、甚至藝人,他們精彩的表演,背後是一種「燥動」,不斷在刺激聽眾的神經。修道人的演說,卻在字與字、句與句之間的寧靜中表現出來。

這個,才是上乘的溝通方法。

我記得我當時對那同事說:你欠缺的,是實戰經驗。你要在戰場上累積故事,成功的失敗的,記下無理的客戶、變態的上司、無可能的任務等等,然後才能上來侃侃而談,俘虜你的聽眾。世上最偉大的老師,包括耶穌、佛陀、莊子等等,說的,都只是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而已。

2012-06-26

Novice (初出茅廬)

各位,我很少在這裏寫商業的東西,因為其實我在過去一年都在為水月姊寫一個有關商業世界的專欄。

現在,我終於將這個重任交托了給我經理人崔博士;而那些文章,我則已全登在這裏:http://jobnovice.blogspot.hk/,多多指教!

2010-01-07

Armchair Economist (反常理思考)

不時有人問,銀行幹嗎要開那麼多分行?既然開一間蝕一間,為何仍是開得比米舖還多?

個中道理,就和好像 Prada、GAP 等名店,為什麼往往在城市最貴租的地區開店一樣。有人會說那是賣廣告造品牌。但是要打造品牌也有很多更便宜的方法,好像在市中心大賣廣告,犯不著每個月蝕幾十萬。

究其原因,乃是因為「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作為消費者,每天都接觸很多新公司新產品。但產品的品質和耐用性高不高,只有生產商知道,消費者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現。不過我們知道,假以時日,便會淘汰掉那些低品質的公司。因此,只有當廠商相信自己的產品很優越,能在市場長時間生存下去時,才會如此花錢裝潢門面。

同樣道理,若一間銀行只想盡快汲取存款,然後挾帶私逃,那它一定不會大量擴充分行網。換言之,開分行,是一種「訊號」(Signaling),就是我們準備好持久戰;而持久戰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服務、最高的誠信和一直玩下去的決心。

這些,都是由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引申出來的道理。此中高手,就是史帝文‧藍思博教授 (Steven Landsburg)。藍思博敎授的《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理思考 24 問》(The Armchair Economist: Economics and Everyday Life),可謂活用經濟學的經典。

藍思博敎授利用經濟學,為我們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作出了很完美的詮釋。例如他解釋,其實拍賣勝出者只是「贏了不幸」,因為除他以外,沒有人覺得那東西值那個價。但更重要的,是無論你用什麼拍賣的方法,得出的結果還是一樣。即是說,同一樣東西,在 eBay (英式拍賣) 和 Priceline (反向拍賣) 賣出的價錢將會是相同的。他又解釋,其實政府赤字有多大,根本沒關係,因為政府借不借錢,花掉錢都是一樣的,分別只是今天抽稅還是明天抽;若不借貸,那政府便只好今天抽稅去付款,結果市民損失了這些稅款能賺取的利息,也就是「機會成本」。那代價與將來政府才連本帶利地抽稅,是一樣的。

然而,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關於「一夫一妻制」的討論。藍思博敎授認為,一夫一妻制全是男人們為著自己的好處而發明的制度。乍聽之下似乎沒道理,但若沒有一夫一妻制,強壯富有的男人便會得到大量的女人,剩下大量的男人沒伴侶。因此,男人才組成如卡特爾 (Cartel) 一般的聯盟,亦即以壟斷手法,消除市場上的競爭。不過但凡有卡特爾,就有人違規,因此才出現婚外情、包二奶等情況。這些,藍思博教授都極其有趣地用經濟學的原理解釋過來。

看藍思博教授的書,你完全不用對經濟學有任何認識,也不需瞭解那些複雜的圖表。看完他有趣的故事後,你自然會明白背後的道理。我覺得這個,正是偉大的教育家所共有的特質,亦是十分難得的。

2009-11-26

Leader (掌兵掌財)

《增廣賢文》有云:「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意思是:帶兵的軍令如山,不能有婦人之仁;從商的視財如命,不能好仗義疏財。

與銀行界與行銷業的各路將軍交朋友,發現功成之將,往往亦是不慈、不義。有時不禁生起遊戲人生便算了的想法。黃子華曾說:別當自己是主角,要當臨時演員,只要出席,便可出糧。

早些時翻讀《道德經》,講到老子「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心中忽有所感。這個嘛,才是最適合自己、處身大機構的生存之道。

對鞠躬盡瘁的團隊與下屬、對服務總是強差人意的供應商、甚至對飽受壓力失去常性的上司,如果能常常保持體諒與慈悲的心,你便能「勇」。能「勇」,因為無後顧之憂。不怕團隊心懷怨懟臨陣退縮,不怕上司出爾反爾棄車保帥,不怕其他部門與伙伴俟機坑害落井下石。勇者,瞻前而不顧後也。

領兵,如能常常慳儉節約,一定能得上級歡心。申請預算不要開天殺價才再落地還錢,要一開始便審慎。「儉」也是一種個人修為。當你身處高位時,能放棄坐大房高椅,而和自己團隊一起坐開放式辦公室嗎?能不坐公司車而乘地鐵嗎?當然,百般節約,不應節約下屬。「慈」比「儉」先。有「儉」,你得到的信任便大,別人知你不謀自己的利益與權力,你的影響力便會越來越「廣」。

「不敢為天下先」最易理解,卻是最難實行。在這個社會,要出位一定要主動出擊、要「賣」自己的能力與優點。「不敢為天下先」的後果,可能便是「執輸」。我默想的對象,是劉備。劉備武不及關羽張飛、智不及孔明公瑾。那他憑什麼稱霸呢?就是承認自己不及自己的團隊,並禮待他們。如果他恃著自己是劉皇室之後而頤指氣使,身邊的能人早便作鳥獸散。所以,「旗」,是要插要掌的;但不能自鳴得意,反要虛懷若谷,禮賢下士。

道家思想,是真正王者之道。南懷瑾老師多次提到中國帝皇成功在「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並引《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為證。

從另一個角度想,諸葛孔明就是不敢為天下先,所以有皇帝都不做。在你為他扼腕歎息之前,請先想想,讓你選,你會想怎樣過你的一生?是躲在深官搞權鬥,還是帶著千軍萬馬,與曹軍鬥智鬥力,成千古美名?孔明不錯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死得瀟灑、死得英雄!

不敢為天下先的好處是什麼?就是「成器長」、才能成大功業!岳飛打金兵不竟,就是太為天下先;曾國藩平天國,正是靠處處謙退。郭子儀三上三落,仍能富貴壽考;馮道歷四朝十一帝並三度為相,仍能以七十三歲高齡善終。這些才是老子的高徒呀!

現在我每天上班都「三省其身」,也是看著這三句:在上有慈乎?為下有儉乎?待人接物能不為天下先乎?

2009-08-06

Consulting (顧問簡史)

什麼都有四大:有四大銀行、四大建築師樓、四大廣告商、四大奇書、四大家族等等等等。在小弟的圈子裏,「四大」特指四大會計師樓 (Audit Firm),特別是他們的諮詢服務 (Advisory Services)。「諮詢服務」,亦即是傳統的顧問服務 (Consulting)。由於安然 (Enron) 事件,四大不再叫這種服務為顧問,而叫「諮詢」。「諮詢」者,問也;顧問,就是收錢答問題的人。因此,由補習老師到算命佬,都勉強能稱為「顧問」(Consultant)。

不過,「顧問」的亦稱「乾收銀」(音諧 Consultant),一直形象都不太好。行頭常說,若你隻錶壞了,請顧問看看,他們要花三個月的時間診斷,花你一大筆錢,然後告訴你:你隻錶壞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收費不菲,其結論又不易瞭解與執行,故有此看法;當然,樹大有枯枝,行頭亦有害群之馬。曾經便有位退役顧問寫了本《Consulting Demons》來諷刺整個行業。

說回「四大」,他們大在人多,但不是最高檔的。等於豐田可能最多人買最大營業額,但林寶堅尼、保時捷才是最高檔的。「四大」源自英國與歐洲,因應股市的出現,而為投資者審查上市公司有否虛報業績,歷史悠久。他們不斷閱讀不同公司盤數,少不免會比較,並提出意見。這跟源自美國商學院的更高檔次的策略性顧問不同。策略性顧問包括客戶一般是請策略性顧問去決定應不應該生產某種產品或進佔某一市場,然後再請「四大」幫忙落實執行。因此,四大的服務主要包括了流程設計、組織架構、風險管理、以及信息科技 (IT) 等部分。時至今日,亦沒有再分高低檔,大家總之有錢就什麼都肯做。

「四大」,分別為羅兵咸永道 (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國內:普華永道;台:資誠;俗稱「水記」)、畢馬威 (KPMG;國:畢馬威華振;台:安侯建業;俗稱「K 記」)、安永 (Ernst & Young [EY]),以及德勤(Deloitte;台:勤業眾信)。策略性顧問則指麥肯錫 (McKinsey)、波士頓諮詢 (BCG)、科爾尼 (A.T. Kearney) 等。近年各 IT 公司亦相繼成立其顧問業務,包括 Oracle、HP 等。至於 IT 顧問的龍頭,一直是 Accenture 與 IBM。他們都與四大有很大的淵源。

在過去十多年,四大由當年的八大,慢慢整合成六大,再因為安然而變成四大,經歷了很大的轉變。不過,在這行裏打滾的,兜兜轉轉,還是那些人。最近我忽然想記下這段歷史,留待後人追思,因此畫下了兩幅圖。這是四大的緣起,圖中所見,四大是以合伙人形式成立的,故此他們的名字就是創辦人的姓氏:


早期的會計師事務所,之所以合併,主要是為了照顧日漸全球化的客戶;Coopers (英) 與 Lybrand (美) 便是最好例子。KPMG 就更厲害,四個字母分別代表著荷英美德的四位創辦人。不可不提的,是「G」所代表的 Reinhard Goerdeler,因為他父親就是有份參與暗殺希特勒的 Carl Goerdeler。Reinhard Goerdeler 本是任職於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的一個投資部門,後來再與「K」和「M」成立 KMG,最後變成今天的 KPMG。

由八大變四大,是由安永的 Ernst & Whitney 與 Arthur Young 開始 (1989)。之後 Deloitte, Haskins & Sells 與 Touché Ross 合併成德勤 (1989),成為六大。最後 Price Waterhouse 與 Coopers & Lybrand 合併成羅兵咸永道 (1998)。KMG 亦演變成 KPMG (1987)、KPMG Peat Marwick (1991),再變回 KPMG (1995)。安達信 (Arthur Andersen [AA]) 則本是水記的合伙人,自己開了自己的事務所,以誠實正直見稱,可惜卻在不足一百年後因舞弊而名存實亡,至今已由水記吸納了大部分的員工和客戶。八大就是這樣變成了四大。關於安然事件,已有很多論述,這裏就不贅。

至於顧問,則是從安達信 (AA) 開始。早於 1953 年,由於通用電器 (GE) 想利用當年 IBM 的 UNIVAC I 系統處理薪酬發放,因此聘請了安達信的 Joe Glickauf。Joe Glickauf 不單完成了任務,還在安達信裏成立了「管理服務」(Administrative Services) 部門。這,就是第一隊顧問團隊;而 Joe Glickauf 亦成了顧問之父。沒錯,最早的企業顧問就是 IT 顧問。之後,由於顧問服務出乎意料地賺錢,安達信的顧問便分裂出來,成為 Andersen Consulting (AC)。從此,AA 與 AC 便進行了漫長的訴訟,主要是 AA 要求 AC 為著用 Andersen 這個名字而要付多少錢。而負責談判的 AA 合伙人便是因為談不到其他合伙人心目中的價錢而被迫辭職。AC 之後不再走合伙人這條路,上市成為今天的 Accenture。

當然,AA 亦不會就此罷手。既然顧問服務是肥肉,怎樣都要分一杯羮,因此有 AABC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 的出現。可惜最後因為安然,而與 KPMG 合併了 (PwC 只要 AA 的會計業務,但不要顧問部分)。KPMG 自己都保不住其顧問部門,因此讓它上市,成為畢博 (BearingPoint)。卻又由於虛報業積,畢博將於下個月正式宣告破產。各大行正將它拆細併購。

PwC 則於 2001 年的時候想過賣給 HP,卻又貪心,嫌 180 億太少,想自己上市,曾改名 Monday。最後市場的反應實在不樂觀,結果氣候變差,最後以 35 億低價賣了給 IBM。安永則賣了其顧問業務給法國的 Cap Gemini,曾叫 CGEY,現則改成 Capgemini。Capgemini 是一間跟 GE 很像的公司。他們不斷併購各種 IT 公司,打做了一間全方位的 IT 服務王國。德勤是則唯一一間沒有分拆其顧問服務的。


雖然四大的顧問分家的分家、出售的出售,但就在證監會的寬容底下,以走鋼線的姿態,重新開始了他們的顧問服務。不過今天他們叫諮詢服務。正是換湯不換藥,人還是那些人。只是提供的服務有些限制,以免有機會自己的會計師審核自己的顧問所改善了的業績,產生利益衝突。

除了傳統的四大,以及歐洲大財團菲利普旗下的 Atos Origin 和剛才提到的 Capgemini,市場上近年興起了一支強大的新勢力,就是印度以前的 IT 外包公司,好像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Infosys、Wipro 等等。今天,他們的財力已足夠買下外國的核心銀行系統,進而提供整間銀行的 IT 顧問服務。我國的 IT 顧問亦不可小覷。朋友在神州數碼 (Digital China) 任職,竟告訴我他們有八千位 IT 顧問!姑勿論他們的技術與經驗有多少,只要一人一拳便夠打死那些老師父。加上他們價格較低,遲早都會累積到一定的實戰經驗。到時便是四大的末日了。且看現在各 IT 顧問公司的人數:


做過多年顧問,從來沒法向家人交代我的工作,直至我解釋說:「我的工作就像夜總會裏的媽媽生,主要是要把自己組的小姐賣出去,坐不同客人的枱,再看鐘收錢。」立即明晒。自從金融風暴後,落夜總會玩的客少了,小姐們都開始發霉,甚至從良,顧問也快成夕陽工業了。

2009-05-01

Salesman (推銷員)

話說小弟中學未畢業就曾學人「創業」,賣電腦、兼營電腦中文排版印刷、軟件教學,甚至傳銷都做過 (簡直係黑暗既過去)。認識我的都知我「靠把口」,係個「Sell 屎」(Sales)。後來有張「屎片」(學位證書),以為自己係「專業人士」,結果依然係個「Sell 屎」。只不過現在賣的東西有點不同:開始時賣自己的履歷去找份工、後來對內賣項目建議書去搶預算、再後來則對外賣自己的團隊去爭生意;賣貨賣人賣知識賣關係賣時間賣笑,正是:死鹿當生馬,包裝最自誇;開價唔眨眼,贏輸亦等閒!

「Sell 屎」最忌時勢差。行頭裏掙口飯吃的,分成兩種:「買方」(Buy Side) 與「賣方」(Sell Side)。小弟托賴,兩邊都做過,還要各做幾次。命好之人,本應時勢差時做買方,百物見廉;時勢好時做賣方,坐定收錢。小弟則是命差之人,總是逆市而行,整定辛苦命。每次我做買方就百物騰貴,徒有經世大計卻奈何囊中無銀;每當我轉做賣方就更大鑊:不是科網股爆破,就是九一一,加上禽流感,成個市水靜鵝飛;今次又來個金融風暴,再拼豬流感。別說要得世間財,掙碗飯吃都幾乎把我累死。

我知你想講什麼。我下次轉做賣方前,會先通知你放掉所有股票。你定時來這裏等消息吧。

所以,最近看了《推銷員之死》,主要想看看自己的結局。

那是我的珍藏中成堆未看的電影之一,德斯汀荷夫曼於一九八五年時拍的電視版本。事前我完全不知道故事內容,看了三分一時幾乎悶到想放棄。後來適應了其「意識流」的手法,竟發覺頗為精彩。德斯汀荷夫曼的演技當然居功至偉,但其故事亦頗有趣。


故事主要是說一位父親對自己與其長子充滿期望,總覺得自己會成為人人愛戴的推銷員,然而他一點都不成功,甚至最後被好友的兒子辭退。其長子 (尊麥高維治) 成績本來很好,卻後來發現其父在外地藏著個女人 (或外遇或艷遇或嫖妓,其「意識流」並沒交代),結果長子自暴自棄,並不斷跟父親針鋒相對。他還有個次子,拚命想得到父親的認同,努力美化家裏的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父親注意,甚至到了要結婚時,其父亦不關心。

然而故事並不重要,我只是想知推銷員最後點死:原來是發瘋而死。好一個結局。死前,他說:
After all the highways, and the trains, and the appointments, and the years, you end up worth more dead than alive.
在所有的公路、火車、會議和歲月之後,你更像一具行屍多於一個活人。

噢,又幾貼切。

這讓我想起另一套電影《給康城的情書》裏的一幕:雖死猶生,繼續看戲!


不過,作為一個推銷員,亦有很多樂子。我對於大江南北的各省佳麗並無特別興趣,卻對珍饈百味無法抗拒。之前在北京聽同事提到上海一樣新菜色,叫「沸騰魚」,如水煮魚一樣地辣,湯底卻是透明的。小弟於是不惜擠過廿四小時都堵車的延安路,到榮騰漁鄉嚐嚐新。


結果,不單嗜辣如命的我大快朵頤,我身邊喉嚨在痛的菲律賓同事亦為之瘋狂!加上新興的勁辣小龍蝦,我同事竟一邊食消炎藥一邊狂食。川菜魅力果然是沒法擋。

順帶一提,上面的連結叫大眾點評網,好像香港的 OpenRice 一樣受歡迎,亦因此好多好介紹。

2009-03-24

Road (路上)

每次我由買方 (Buy Side) 轉做賣方 (Sell Side),都會遇上經濟衰退:不是科網股爆破便是九一一,今次更是歷來最猛烈的金融風暴,整定自己辛苦命。現在有客的市場只剩下要「保八」的中國和新興的東南亞,其他的金融中心包括新加坡和香港等都可謂水盡鵝飛。結果我又開始了奔奔波波的生活。誠如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所說:

那殺我們不死的,將使我們更強大。
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消失了一段時間,主要是因為我被鎖在所謂的「War Room (戰情室)」裏。War Room 是行內語,指一間會議室專門用來做一個項目,有關人等日以繼夜地在裏面作困獸鬥,牆上貼滿進度、數據、流程、藍圖等等。且讓你欣賞一下小弟新創作的敦煌畫壁:


我便是在這間房裏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小時地搏鬥了十多天。

外地不比香港,一般商舖都很早關門;卻沒想到在吉隆坡也有那麼漂亮的不夜 Soho 區 (在 Mont Kiara),讓我收工時還有個好地方醫肚:


這裏還有比新加坡便宜多的「魚療」(Fish Therapy)。我在新加坡沒試過,這是我第一次試。初初的確很癢很噁心,但慢慢習慣後也挺舒服。可能經常走路和跑步,死皮多,我好像把整個魚池的魚都吸引了過來!無論如何,我再也想不到另一種要貼錢並犧牲自己去給別人餵寵物的活動:


偶爾都會被航空公司升級到商務客位,尤其你當是里數會員、無寄倉行李、又在最後一分鐘才到機場時。但今次卻是我第一次被升級到頭等客位!平生都未坐過頭等艙,現在才知那坐位大得可以。忍不住拍了兩照。本以為可以舒舒服服的看場電影,卻怎料空有個大屏幕,電影系統卻當掉了!只好等它重新啟動。從而更發現那個是 Linux 系統:


好運就只維持了一剎那,之後我又走進了另一個無底的深洞、另一間氣氛更熱熾的 War Room。離開辦公室,走在建國門內大街時,已是凌晨一點多了。在首都的寒風裏,回想昨天的自己還身處在暴雨與艷陽交替肆虐的南洋,又一次驟覺自己生活在夢中,卻遲遲未覺。

2008-11-27

Merchant (胡雪巖)

所謂: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究竟為何、如何讀《胡雪巖》呢?

胡雪巖是晚清首富,分分鐘鐘比慈禧太后更有錢,中國當時一半的錢都操控在他手裏,真正富可敵國。手上有遍佈全國各省的阜康錢莊、以及典當、藥房、與絲綢。他出身寒微,卻白手興家,被後世稱為「亞商聖」(中國商聖為范蠡,亦即陶朱公)。

因為有官銜從商和應酬比較方便,所以捐了官 (即用錢買了個虛銜),卻因負責太平天國戰後的重建、左宗棠征新疆的軍需、以及後來成立的南洋水師,於朝廷有功,結果官升至二品,有紅色珊瑚頂帶,御賜黃馬掛,故亦稱「紅頂商人」。士農工商,商排末席,卻官至二品,進入紫禁城不需下馬,實在是古往今來第一人。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指的是北京同仁堂和浙江胡慶餘堂,並稱南北兩大中藥「百年老號」,曾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胡慶餘堂便是胡雪巖的藥房。

由於極其富有,他有「胡財神」的稱號,單是杭州老家便有十二位老婆,每人房中有條內線,隨傳隨到。可能因為慶餘堂的壯陽藥真的厲害,他還有無數「行官」遍佈全國有業務往來的地方。

究竟胡雪巖是如何發跡的呢?

* 下節含故事內容,若不想先賭,可跳到書評 *

他由銀行開始,投資在「人」身上,借錢給人「捐官」,放長線釣大魚,等他們「放實缺」(即有實權) 時,再叫他們的部門在阜康開往來戶口,從而建立品牌與取得低息存款。他亦有讓高官入股他銀行,送錢給高官的家眷,甚至與黑幫首領結拜。為了增加「頭寸」(流動資金),他接受太平天國叛軍的賊贓,並為他們管理遺囑,亦有貯存贓物的保險箱服務。

他借助戰後重建與採購軍需之便,開辦自己的藥房賣藥給災民與軍隊,亦乘機借錢給政府。當政府無力再戰時,他利用左宗棠的權力,將海關的稅收按了給匯豐與渣打,借取外匯,自己從中收取作為軍火買辦的佣金與作為國際往來銀行的利息回扣。利用與黑幫的關係,他壟斷運河的使用權,從而壟斷絲綢出口,抬高開給怡和等洋行的價錢,謀取暴利。他亦派臥底到怡和與匯豐任職,以掌握商業機密,例如船期,從而增加談判的籌碼。

作為全中國第一位國際銀行家,他發展了很多銀行服務與產品,例如等於今天支票與信用狀的票據、外匯買賣與吸收其風險的利率 (像今天期貨的溢價)、以蠶蛹與洋商訂單作抵押的貸款 (有點像「應收帳融資」或 Factoring) 等等。

胡雪巖雖為民族企業家,一心團結中國官商兩界,鬥敗洋商,又強調「戒欺」,惠澤國民,但回心一想,他可謂犯盡所有今天從商所能犯的所有法律。他的發達,來自官商勾結、以權謀私、貪污行賄、壟斷及操控絲綢市場、為太平天國洗黑錢、自稱三合會成員等等。他的企業,有如日本的「系列」(Keiretsu) 和韓國的「財閥」(Chaebol),用集團的金融業務投錢到高風險的工商業,並非為股東謀求最大回報。他的銀行過度借貸,完全超出今天新巴塞爾資本協定 (Basel II)。

所以,說在中國「為商必讀《胡雪巖》」,實在是一種諷刺、一種倒退。據說,連老外現在都想學習這本書,真令人慚愧汗顏。

簡單來說,胡雪巖的王國構建了一個經濟泡沫。由於他發的主要是戰爭財,所以一直由主戰鷹派的左宗棠關照著;當左宗棠在政治上輸了給不惜喪權辱國都要主和的李鴻章後,泡沫的爆破便無可避免了。李鴻章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只叫所有政府部門從阜康提取官款,阜康立即周轉不靈,再漏出風聲,做成擠提,時間正好選在胡雪巖與洋商談絲價的時候,錢都壓在絲上,於是胡雪巖一夜間便倒了。胡雪巖倒下,鷹派亦無力再戰了。

那究竟胡雪巖成功在哪呢?愚見認為,他最成功的是用人,手下雞鳴狗盜,無所不有,亦能充分從客戶、特別是政府的方度來想問題,找出雙贏的辦法,加上他有效地利用了當時制度的各種漏洞,成就了一代偉業。若當時有金管局、反貪局 (或 ICAC)、O 記等組織,胡雪巖再多十個頭都全鍘了。

* 書評 *

胡雪巖的生評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由於一介商人不載史冊,故有多資料來自民間傳說與野史,創作空間甚大。坊間最著名的作品,分別為高陽一套六冊的《胡雪巖系列》二月河、薛家柱合著的《胡雪巖》上下兩冊

說書人有兩種,一種是講故事的,一種是丟書包的。《三國演義》便是講故事的,無論群雄在荊州如何大戰連場,你都不會知道荊州的位置、歷史、與風土民情。《紅樓夢》則是丟書包的,內有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甚至山醫命相,總之一本《紅樓夢》便如清代的百科全書一樣。

二月河、薛家柱是說故事的,寫《胡雪巖》,是為了拍電視,注重劇情劇力,故能如他的《康》、《雍》、《乾》系列一樣,讓人廢寢忘餐。

高陽與胡雪巖是同鄉,故在寫這個故事時,有特別的感情,資料搜集特別多。加上他本身博學,所以要有六冊的篇幅才夠他「丟書包」。有些細節,好像胡雪巖曾因故在錢塘江設義渡等,必然是因為高陽先生幼時見過或聽過,才有的情節。以下便是節錄了高陽描述當時的銀行同業的中央結算系統,和今天實在差不多;若你瞭解今天的運作,再用當時字彙看這段,實在別有趣味:
票據交換,不能私下辦理,一定要送總會;凡是匯劃錢莊,到期的銀票,一律先送總會,分門別類理齊,派老司務送到各錢莊「照票」。如果不誤,這家錢莊便將銀票收了下來,另外打出一張收據,名為「公單」,規定以五百兩為基數,不足五百兩,或用現金找補,或者記帳另外再算。這些「公單」大概在下午三、四點鐘,都已集中到總會,算盤一打,立刻可以算出哪家該收多少、該付多少。

有關「同業拆息」:
缺頭寸的錢莊怎麼辦呢?不要緊,第二天上午可以到公會向有頭寸多的同行去拆進,利息以日計,稱為「銀拆」這種一兩天的同業借款,不必打收據,由公會記一筆帳就可以了。

有關固定與浮動息率 (等於你買樓用最優惠利率或香港同業拆息):
利息的計算,又分兩種,不打收據的拆借,稱為「活拆」,利息高低視銀根鬆緊而定。另外一種同業長期的拆借,稱為「呆拆」,要立票據,議定利息;在此期間,不受每天掛牌的「銀拆」的影響。

跟著,高陽便解釋了泡沫的成因
這種打「公單」的法子,就好像賭錢發籌碼,所不同的是,第一,賭場的籌碼,只有頭家可以管;公單只要是匯劃錢莊,家家可開。第二,賭場的籌碼,不能拿到外面去用,公單可以化成本號的銀票,到處可用。說實了,無非無中生有,憑空生出幾千萬銀子來;所以現銀不過一百萬,市面上的大生意照樣在做。這就是要匯劃的把戲。

時至今日,這個仍是製造泡沫的方法之一。看得懂高陽的《胡雪巖》,也就大概明白今天的經濟了。

可是,就因為高陽要放進這麼多資料,所以故事的發展便薄弱了,以至有時有點累贅與雜亂。尤其是高陽筆下的胡雪巖,實在太喜歡管閒事,又太愛面子,所以常常有些支節,引入了很多閒雜人等,佔了一整章,卻又不會再提起。二、薛的版本則節奏明快得多,又有伏筆,又有蒙太奇分鏡,是很好的娛樂。

* 結語 *

你問,加起來,足八大冊,要如何看起呢?雖然高陽寫得比二、薛早,但我會建議先看二、薛版,再看高陽版,就如先看《達文西密碼》,再看《破解達文西密碼》一樣。

祝大家開卷愉快!

2008-11-13

Stone (瘋狂的石頭)

據說,小李在海灘找到一塊很漂亮的石頭。小張看到,也覺得很美,便以十塊錢跟小李買了。小陳又看中了那石,便以二十塊錢跟跟小張買下它。如此這般,到小王買下它時,它已值一百塊。忽然有位老者說,此石在後山俯拾即是,何必用錢買?於是小王的石便再也無人問津,白白花了一百塊錢,血本無歸。旁人都在問,那一百塊錢究竟去了那裏呢?小王哭著說,在小李小張小陳他們手上!老者卻含笑不語。

又據說,當小張跟小李買石時,是向開錢行的小趙借的十塊錢。小趙問:你要付給誰?小張答是小李。於是小趙跟小李和小張說,即然你們都有戶口在我這裏,不如我幫你做個轉賬,免卻你們又提錢又存錢那麼麻煩,還惹來賊人的覬覦。小李和小張都覺得對,便做了轉賬。小陳的戶口也在小趙的錢行裏,於是又做了轉賬。到小王時,他其實只有二十塊錢,於是便問小趙借。小趙見這塊石不斷轉手,將來起碼值百幾二百塊錢,於是便借了八十塊錢給小王,但要小王用石頭做抵押,並會收他一年五塊錢的利息。

結果,小王沒錢還給小趙,宣佈破產。小趙只好沒收了做抵押的石頭,但卻欠下小李小張小陳他們的戶口,每人十塊,還未計利息。很快,小李小張小陳便發現這個問題,去問小趙提現金,做成「擠提」,結果小趙只好宣佈破產。小李小張小陳於是哭著問:錢都到那裏去了呢?

又據說,當時小趙原來只有四十塊錢,不夠借給小王,於是叫小美入股他的銀行,以四十塊錢買下錢行四成股權,到小王還五塊錢的利息時,小美便可收到其中兩塊。小美想,有 5% 回報也挺不賴,於是便買下了小趙的錢行股票。之後她告訴莉莉,看小趙那麼聰明,下年一定不止賺兩塊利息,至少要賺四塊,到時起碼要八十塊才買到我手上的股票;不過如果你現在就買,我可以以三十塊賣一半給你。莉莉覺得小美言之有理,於是便用三十塊買了銀行的兩成股權。小白見小美竟以二十塊成本賺了十塊,於是便向用二十塊買下莉莉的一半股票,即一成股權。到了此時,小白已忘了為什麼小趙的一成股權會值二十塊,也不理會他的收入是什麼。直到小趙最後破產,小美莉莉小白的股票都變成廢紙,她們才哭著問:錢都到那裏去了呢?

現在小王輸了二十塊,小李小張小陳小美莉莉各輸了十塊,小白輸了二十塊,小趙欠了三十元債、弄到破產。大家都問:錢都到那裏去了呢?

老者拿著石頭說:「我觀察了在太陽下所發生的一切:看,都是空虛,都是追風。」
I have seen all the works that are done under the sun; and, behold, all is vanity and vexation of spirit (Ecc 1:14)



實在是太忙,沒寫網誌一段時間了。亦因太忙,這篇故事寫了很久,實在無精力再寫另一篇《帝國末日》。不過小弟總算一口氣看完了高陽的胡雪巖系列與二月河、薛家柱合著的《胡雪巖》;老實說,若你能看通高陽的胡雪巖,那你便大概能理解今天的金融海嘯了。剛好又看完 Paulo Coelho 的《Brida》,一貫地值得推介。不用心急,小弟搞定手頭上份論文便會為它們寫書評,等我。

2008-10-04

Entertainment (娛樂雜談)

掛名加入了娛樂圈一陣子,真正見識不少。好多人以為能列席高層會議,一定可以遇見很多名星名人。事實上,名星只有兩種:大牌到老板都唔得閒見的,與細粒到老板根本唔識的。所以高層只接觸經理人。加上我出名孤陋寡聞,曾經面對面遇上名導演都不知叫啥,見到時裝界鉅子又當「茄厘啡」,認真「唔襟撈」。

旁人以為做娛樂大亨會發達,實情做娛樂事業的多為「名」,不太為「利」。好多時都是貼錢做宣傳。真正賺大錢的是少數當紅藝人與名導,動輒佔去製作費的大半,結果背後還要有大量的廣告贊助才不至蝕大本。

由於目的是「名」,故排場最講究。公司會議室都放滿古董,對著無敵大海景;合約都在酸枝大圓桌上簽訂;公司更有能容納三十多人的私人影院、紅酒室、雪茄房等等,再有「御廚」每日為高層準備午飯,十分講究。

很多朋友好奇,為何小弟能進入娛樂圈「高層」。事實上,如果你瞭解娛樂集團的架構,讀讀年報,便會發現大部分高層都不是圈中人,而是有投資銀行背景的所謂「數佬」。高層的工作是「傾生意」,而不是製作電影和音樂。高層裏亦有很多有奇才異能的,如專責為老板抄股票的或處理祖傳遺產的,甚有春秋孟嘗之風,真是大開眼界。然而,沒有會「傾生意」、「搞宣傳」的高層,便沒有搞藝術的空間。

好多「藝術家」,強調自己不會隨波逐流,與商界妥協。Beyond 便曾經因為由另類路線走向大眾化,以至幾位創隊團員離開。事實證明家駒的策略是對的。若 Beyond 堅持要做 Post-Punk 的音樂,便永遠是一支無人問津的地下樂隊,沒法建立與大眾溝通的平台,最後便無法宣揚其他關於戰爭、膚色、農民等訊息出去了。

2008-09-27

One Island East (港島東中心)

由於中環租金成本在短短幾年間上升達五倍,很多公司都搬到租金較低的商廈,而位於鰂魚涌太古坊、樓高七十層的港島東中心 (One Island East) 漸漸成了很多大企業的首選。

小弟終於上星期走過去看看,不禁讚嘆不已。大堂觸目的用料都是上等的木材與磨沙玻璃;最厲害是在上層的升降機大堂裏,你根本看不到升降機門;升降機到時只見牆身忽然變色,然後才施施然摺起牆身,實在酷爆!不信的話,有相為證 (右邊藍色的,是提示升降機將在那裏開門):